纵横艺事早南天炒股配资公司,
赤社西风引在前。
纪念诞辰师百岁,
难忘导向得先贤。
1992年的教师节,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关山月先生为怀念老师而创作了一首诗。这位“纵横艺事早南天”的老师,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文博事业的重要奠基者胡根天(1892-1985)。
胡根天 《自画像》
61x45.5cm
布面油画
1919年
展开剩余94%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藏
7月11日,由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厅开展,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
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艺术旅程,恰似在喧嚣中打捞一段沉默的艺术密码。”这位被历史尘埃短暂遮蔽光芒的岭南文化巨擘,在20世纪初的动荡时局中,带着从日本学习到的西方文艺与教育理念回到家乡,投入到建立文化新秩序与中国近现代艺术转型的洪流之中。
本次展览以胡根天为透镜,不仅呈现他的个人成就,更观照到20世纪初一大批活跃在岭南地区的艺术家,如冯钢百、关良、关金鳌、谭华牧、何三峰、吴琬、李桦、赵兽、梁锡鸿、陈烟桥、张松鹤、赖少其、黄笃维等。他们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上半叶,用艺术回应现实,以新的美术浪潮推动着社会进程,这份探索与坚持至今仍对当代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Part 01
投身现代美术教育的
岭南文化巨擘
百年前的中国美术变革思潮,使近代中国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由涅槃转往新生。20世纪初,大批留洋学子踏上海外留学之路,他们勇于担当、风雨兼程,回国后参照亲历的留学经验而对中国绘画、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艺术革新,使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呈现出一片全新的气象。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1914年,22岁的他考取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西洋画科。留日的五年间,得益于这一时期日本公立美术院校最为正统的教学体制,胡根天接受了黑田清辉一系外光派的师资传承,深受日本同期创办美术学校、组建美术社团、举办美术展览会和讲座、发行美术出版物等新思想潮流和教育观念的影响。
与20世纪初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广东美术先行者、引领者一样,1920年回国后,胡根天以敏锐自主的意识参与到中国现代新式美术教育的创建中:1921年,与陈丘山成立赤社美术研究会;1922年,与许崇清创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担任教务长、校长;1928年,在香港创办香港美术学校;1929年,在上海创办人文艺术大学;抗战期间,与赵如琳等创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兼美术系主任……
胡根天带来了从观念到技巧、从方式到制度的层层革新,彻底地改变了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的生态与格局,营造起早期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建立起至今仍在沿用的现代高等美术院校教育体制,是20世纪早期美术教育革新浪潮中卓有成就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胡根天 《睡猫》
20.5x26.5cm
纸本铅笔
20世纪30年代
私人藏
此后,胡根天的后半生又在广东文博事业开辟了崭新的篇章。作为新中国华南文艺体系建设的核心参与者,1950年,他被任命为广州人民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的首任馆长。1957年,他又被任命为广州美术馆的首任馆长,成立了以容庚、商承祚、卢振寰、关山月、黎雄才等人为代表的鉴定小组,为该馆征集众多明清翰墨。
他还担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参与筹建广东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广东主要艺术文化机构,为新中国文博事业做出开拓性的卓越贡献;他还曾在中南文联、华南文联、广州市文联、广东省美协、广东省书协、广东画院、广州中国画会等机构任职,为岭南地区美术与文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胡根天 《三江风景组图之三》
20x28cm
纸本竹笔水墨
1939年
私人藏
谈及胡根天作为研究案例的启发,吴洪亮认为,作为一位中国的艺术家,无论是在传统与外来之间进行的融合调和还是双轨并进,他都做了一些尝试,无论是教育体系的建构,还是他自己的创作,都能体现得比较明显。“尽管与我们当下已经相距100年,但他面对时代格局变迁的大潮流下所做的探索,正为我们今天的美术家在面临全球化全新进程中,如何既坚守自我,同时也保持开放心态的探索局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案例。”
吴洪亮形容胡根天为“早半拍”的先行者,但他同时又提到,正因如此,胡根天先生曾被历史所掩盖、被忽略或者被遗忘,与他类似的画家不在少数,但曾又对美术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先驱人物,正是作为美术机构的研究者应该要重新梳理与研究的对象,让他们能够获得相应的尊重和更恰切的传播,乃至在历史中得以铭刻,这也是我们作为研究者的责任。“我们也希望通过做完这次展览,对过去的一些可能存在偏差的评价进行校正,能够把胡根天先生放回到历史中该有的位置上。”
“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览现场
Part 02
“赤社”与“市美”
20世纪岭南名家云集
本次展览展品丰富,不仅有胡根天本人的《自画像》《睡猫》《三江风景组图之三》等作,更汇集了冯钢百、关良、关金鳌等20世纪岭南名家作品,展现岭南西画的独特魅力,这些名字皆与胡根天于1921年成立的赤社美术研究会(简称“赤社”)以及于1922年成立的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简称“市美”)有着紧密的关联。
1921年,“赤社”的成立填补了广东地区尚未出现正规西洋美术研究和教育社团的空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思想碰撞的空间。同年10月,“赤社第一次西洋画展览会”成功举办,成为广东地区第一个西画展览。随后每一年,“赤社”在举办展览会的同时也不断吸引着更多优秀的海外归国艺术家,冯钢百、赵雅庭、黄潮宽、关良、关金鳌、李铁夫等人陆续加入“赤社”,共同致力于西画的创作和传播。
“西洋美术的启蒙运动使社会上渐次普遍地开展了一个新局面,过去只懂得临摹抄袭的错误认识被扭转过来了。”
——胡根天
1922年,“赤社第二次画展”在广州中央公园东北边盖搭的葵棚举办。“赤社”同仁前排左起:梅雨天(与天)、胡根天;后排左起:梁銮、卢子枢、陈丘山、冯钢百、徐守义(东白)
胡根天 《风景 》
28x38cm
纸本油彩
20世纪50年代
私人藏
冯钢百 《女头像》
61x51.5cm
布面油彩
广东美术馆藏
关良 《戏剧人物之二》
34.5x35cm
纸本设色
1953年
北京画院藏
关金鳌 《德国王宫》
78.5x61cm
布面油彩
1938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22年4月,以赤社为基础,华南地区最早一所公办美术学校——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成立,胡根天任教务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
1922年12月,胡根天(前排左八)与市美师生合影
市美创办之初虽只开设西画专业,但参考日本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构建起早期高等美术教学体系,实现了从传统师徒制到现代院校教学的转型。除专业课外,市美还开设国文、外语、美术史、美学、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等相关课程,编印《美术》《市美学生》等校刊杂志,开创了广东地区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
《美术》 第五期
1936年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印行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市美先后聘请冯钢百、谭华牧、何三峰、许敦谷、关良、倪贻德、陈之佛等留学归国的艺术家,带来不同风格的西方现代艺术知识及理念,同时也培养出像李桦、吴琬、赵兽、梁锡鸿、陈烟桥、赖少其、张松鹤、黄笃维等年轻画家。本次展览将这些名家集萃一堂,诸多作品均为首次在京展出。
谭华牧 《牧牛归 》
39x48cm
布面油彩
广东美术馆藏
何三峰 《 观音山水塔西望 》
63x91cm
布面油彩
1948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李桦 《苦笑 》
23x15.5cm
套色版画
1940年
广东美术馆藏
赵兽 《兰花 》
26.5x33cm
纸本水彩
1976年
广东美术馆藏
梁锡鸿 《花 》
42x34cm
布面油彩
1931年
广东美术馆藏
陈烟桥 《窗 》
21.5x15.5cm
黑白木刻
1933年
广东美术馆藏
赖少其 《海港灯光》
44.5x62.5cm
套色版画
1974年
广东美术馆藏
张松鹤 《战斗归来有穷期》
98x79cm
套色版画
北京画院藏
黄笃维 《雪景》
23x31cm
纸本水彩
1943年
广东美术馆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外,展览还特别展出多份珍贵手稿。《回忆我的母亲》回顾了胡根天作为一个侨工家庭小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成长经历;《艺圃耕耘录》可视为他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回顾,详细记述了日本习画与留学往事。更为特别的是一封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写与胡根天的信,两位广东学者对于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思考,承载了北京画院与胡根天、与岭南最初的文化渊缘。
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写给胡根天的回信
展览期间,观众还可在现场领取限量版《艺事早报》,深入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近距离感受艺术与历史交融的独特魅力。
✦ 展览信息
✦
艺事早南天——胡根天
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
有计划出手藏品可留言或者私信,单纯资讯解答市场疑惑也可以,问问不花钱哈
卫星:s第一个字母c第二个字母p第三个字母m第四个字母,还有87两个数字炒股配资公司,找到我
发布于:广东省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